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板内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,地质构造复杂、强震频发,是地震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。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(简称:一测中心)坚持把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对象,近30年连续开展青藏高原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,致力于探索和揭示大陆强震机理,以其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优良作风,于1997年被中国地震局(时称国家地震局)授予“英雄监测队”称号,激励着地震监测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,用专业守护地震安全。
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
西藏地区台站分布相对稀疏,川藏铁路等重点生命线工程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地震安全保障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一测中心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刻检视问题和不足,秉持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理念寻找事业发展突破口,充分利用地震监测专业优势和青藏高原作业丰富经验,把提升监测能力作为主题教育专项行动,积极参与“西藏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”,为西藏地区新建的35个测震台站和20个GNSS(全球导航卫星系统)测点踏勘选址。
(相关资料图)
青年突击队员在西藏日喀则海拔约5100米的山区架设GNSS观测仪器
本次作业覆盖西藏全境,点位之间路途遥远,部分点位分布在无人区,设计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点位共27个,具有海拔高、作业难、风险高等特点。困难与挑战并重,让勘选工作成为了秉持“英雄监测队”历史传承、培育防震减灾事业情怀的“练兵场”。一测中心依托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建青年突击队,把“精神谱系”传承融入到急难险重任务中,鼓励引导青年干部勇于“自找苦吃”,不断在知难而进、迎难而上中激扬青春、增强本领,更好以初心砥砺使命、以事业标校成长,把所学所长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。
青年突击队员在西藏阿里海拔约5400米的山区架设测震仪器
让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
荣誉,坚定信心、激励斗志,让人们在崇尚荣誉中养成追求卓越的习惯,不断成就有价值的人生。“英雄监测队”精神对于一测中心而言,是传承的荣耀,也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习惯,在青藏高原作业中酣畅淋漓地展现。青年突击队坚持登高必自、行胜于言,以具有高原监测经验的队员为骨干,分为4个作业组,在周密制定方案、合理规划行程,做好充足准备后,于6月底向着“世界屋脊”出发,在地势险峻的山川高原开启了奔赴辽阔山河的踏勘选址征途。
青年突击队员在西藏昌都连夜开展测震选址观测
台站需要建设在完整的基岩上,选址既要考虑的是环境干扰的影响,也要兼顾交通、通信、电力等因素。“踏勘选址工作最能体现出前人栽树、后人乘凉,特别是新建的测震台是无人值守台站,每一个点位的确定都要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,既要确保数据的可靠性,也要考虑到后续的观测和运维的便捷。”领队余大新与队员们共同确定了选址原则。更高的工作标准,在西藏高海拔地区意味着更严峻的身体考验。队员们常常为了寻找一块完整的基岩,勘选到一个理想的场地,背负仪器徒步走遍设计点位方圆几公里,上山下山十余次,严谨细致开展试验性观测。历时1个月,踏勘选址工作全部完成,其中,测震台站选址在满足项目建设Ⅱ类台标准的基础上,80%以上达到了Ⅰ类台标准。
青年突击队员在西藏那曲海拔约4600米的山区调试仪器
在世界屋脊走出一条初心之路
在西藏地区作业,常常需要抢抓“窗口期”,与时间赛跑,踏勘选址工作要为后面的台站建设挤出时间。6月至7月,西藏正值雨季,给踏勘选址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。在藏南地区,设计点位主要沿喜马拉雅山脉布设,落差起伏较大,海拔自2000米左右上升到5000米左右,连续的降雨加之较大的温差,部分队员们冒雨作业而不慎感冒发烧,但仍然坚持不退缩,用栉风沐雨、夙兴夜寐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时间,换来了效率,高标准完成了踏勘选址工作。
青年突击队员在西藏林芝冒雨架设测震观测仪器
“青藏高原作业是一测中心近30年的历史传承,前辈们在这里勇闯无人区,遇到过大雪封山,也有过凿冰饮水。”队员们乐观地说,“他们的足迹和故事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,笑迎挑战。”面对地震预测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,一代代地震监测人从征服“世界屋脊”的地震监测开始,向着地震科学研究的“高峰”不懈攀登,走出了一条“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”的初心之路。如今,年轻的队员们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出发,以“一辈子干成一件事”的执着,接续历史、传承荣誉,在地震科技创新的征途中勇攀高峰。(彭扬/文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供图)
【责任编辑:舒靓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