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途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情怀

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召开,多项结核防治新成果亮相

“受到疫情影响,全球结核病的发现都出现了断崖式下降。未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心还是在加大筛查力度上,从全世界范围来看,每年仍然会新增1000万左右的结核病患者,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更先进的检测技术,把被动发现向主动发现过渡。”6月30日,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、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,介绍了未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方向。

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在会上发言。主办方供图

6月29日-7月2日,由中华医学会、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办,广州市胸科医院、广东省医学会、北京胸科医院共同承办的2023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举行。会议就结核病预防、临床和基础研究及有关领域的热点、难点和前沿问题,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。


(资料图)

在李亮看来,疫情给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,让更多人更加关注呼吸道传染病。结核病不只出现在小说里,其实也在我们的生活中,需要加强认识,也需要加强防控知识的储备。同时对于慢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来说,也需要加强人才和诊疗手段的储备。

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、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唐神结在采访中表示,要提高结核病的诊疗水平,还是要在全国推广快速分子诊断的诊疗方法。以往通过培养来进行诊断,确诊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;采用分子诊断,几小时就可以出结果,大大提升了诊疗的速度,但这种方法在基层,特别是在县级医院应用的还不够广泛。

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、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二科主任高孟秋告诉记者,分子诊疗的精准性也提升了结核病的治疗速度。以往我们的结核病治疗分为初治和复治,先判断患者痰里有没有结核菌,再判断结核菌是否是耐药的,这样至少要耽误两个月的治疗时间。有了分子诊断,可以在最初诊断时,知道患者是否耐药,可以说“开始即正确”。

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、广州市胸科医院主任医师谭守勇介表示,在结核病治疗中不仅需要药物治疗,还需要营养支持。结核病和经济水平是有一定关系的,贫困导致结核病发病升高这是一个事实,我们国家很早就把扶贫办纳入到结核病遏制工作中的一员。我们国家中西部地区结核病相对来说发病会比较高,因为营养支持会不够。营养不够,也会导致结核病的复发和久治不愈。在我国一些西部的治疗计划中,在结核病给药的同时还会同时提供一份营养早餐。

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副秘书长、北京胸科医院细菌免疫室主任逄宇介绍,疫苗是控制传染病的核心技术,在结核病的防治中卡介苗已经用了100多年,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,主要是对重症结核病儿童比较有效,但对普通结核和成人结核病几乎没有预防作用。我们在做的工作就是加速研发,希望能研制一款疫苗取代卡介苗,真正的能消灭结核病。目前,首个从国外引进到中国的结核病预防疫苗,已在国外完成I期以及IIa期临床研究,被认为是正在开发的结核疫苗中有潜力的优秀产品之一。

会上,北京胸科医院、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与山东鲁抗好丽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,联合签署了“结核病疫苗科研合作项目框架协议”,将推动此款疫苗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工作。

责编:王卓

主编:田茹

校对:乔靖芳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